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我在美国教中文(十二)

《圣地亚哥华文网》编者按:自从今年二月开春,圣地亚哥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孔子学院联合举办了《我在美国教中文》征文活动以来,迄今共收到各校中文老师的征文十二篇。从这些征文中,读者可以看到分布在圣地亚哥各学校孔子课堂任课的园丁在教中文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理想空间、体会到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的艰辛、勤奋、和取得的宝贵经验; 和他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在《圣地亚哥华文网》筹办这次征文活动中,得到了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管理院长刘丽容教授、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陈裕秀教授、项目经理张嘉芳、孟宪安主管,各校中文老师和有关方面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圣地亚哥华文网》再次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我们将发表的是陈裕秀老师的征文。陈裕秀老师原为厦门大学教授,退休后被聘为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 陈院长出生于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从小生长在多种语言和方言环境里-汉语、印尼语、英语、西爪哇方言、福清方言是她和老师、家人、同学以及当地居民的交流语言。也许正是这样的多元文化的成长环境,培养了她开朗、豁达、热情、宽容的性格以及敏捷的思维。1964年她离开她的侨居地,回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从小学业优良的她在八个月之后又以优异成绩被中国知名大学北京大学录取,主修英语语言文学。参加工作后,陈院长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被国家派往国外学习的年轻教师之一,1985年留学回国,从此全身心投入厦门大学英语教学,为厦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很大奉献。在倾心教学的同时,她还热心于社会工作,厦门市、福建省以及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厦门市印尼归侨联谊会、北京大学厦门校友会等一系列社团的活动都有她的投入和心血。

2008年退休之后,原本准备静心开始退休生涯的她于2009年受厦门大学委托来到圣地亚哥,任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一职。她与外方院长精诚合作,在圣大开高级汉语选修课、开辟孔子课堂、与社会各界合作推介汉语言与文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圣大孔院在2010年底获‘先进孔子学院’殊荣。

陈院长认为,担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对她来说是是人生的又一次学习机会,她看到了圣地亚哥一批有理想的年轻教师,为一批以西方语言为母语的孩子们学习汉语作出的奉献;她看到了未来的世界主人翁对掌握一门全新语言、了解一个全新文化所表现的热情与毅力;她体会到圣地亚哥教育界高瞻远瞩地为开辟汉语项目提供的全力支持。她感恩在退休之年还有参与共建和谐世界伟大工程的机缘。她坚信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将开辟出一个比她此生经历过的更加绚丽、美好的社会。(圣地亚哥华文网 SanDiegoChinesePress.COM)

征文系列(十二)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陈裕秀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了支持汉语教学、推介中国文化,在圣地亚哥郡内基层公立学校扎根,大力支持汉语教学。为了了解各校汉语项目的进展,我们孔子学院负责各项工作的人员频繁走访学校并进入教室,耳闻目睹了一批年轻教师如何默默无闻、含辛茹苦地奉献于汉语教学工作,感人事迹数不胜数。

汉语在美国被列为除了阿拉伯语之外最难学的外语。不少美国人是抱着“为乐趣而学”的目的对待学习,尤其是孩子。再有用的课程,一旦与孩子兴趣有悖,教学就面临挑战。在小学、中学以至高中的课堂上,廿分钟内如果没有新鲜内容出现,学生就开始坐立不安。在汉语课堂上,情况更是如此。汉语的字形、声调、书法等完全不同于拉丁语系。对于生长在非汉语国家的学习者来说,学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枯燥无味、学生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停滞不前,甚至于开始放弃。

为了培养孩子们对这一门外语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知难而进”,我见证了年轻的同事们的艰辛地付出、积极的奉献和焕发的聪明才干。他们是才华横溢而又默默耕耘的园丁,是尊重科学而又富有创意的教育工程师。

巴纳德小学的毛蓉晖老师,凭着她丰富的教学经验,带领该校汉语教师开辟属于他们自己的教学园地。她从来不迷信于某本教材、某个教学体系,在承担超饱和的教学任务之外,编写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眼睛眼睛看老师,耳朵耳朵听老师,……”已经成为巴纳德小学孩子们勉励自己认真听课的课堂用语。节日庆祝会上,当家长和观众乐呵呵地欣赏孩子们的汉语节目时,很少有人注意到由毛老师领头的这支教师队伍在台下默默地领着舞。2010年秋季开学伊始,她再次挑起重担,承担该小学汉语沉浸式项目教学,让学生每天80%的时间浸透在汉语环境里。当家长欣喜地发现他们的孩子在短短的时间里学会用一个崭新的语言表达自己时,或许他们无法想象毛老师为之付出了多少。

河景国际学苑的骨干教师徐可,原本是数学老师,近年来却身兼中、小学汉语教师之职,在河景、湖滨两所学校的所有班级上都有过他的身影。他在同事们眼中是同事,又是榜样。自己工作量再大,从不对额外任务说“不”。他和同事们一起研究贯通数不尽的教材,取长补短,做成多媒体课件用于不同年龄段的教学,他把文化传播融入语言教学。在他的班上,“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是推介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最好实例。 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学区投资提供的神奇电子白板前,带领学生遨游汉字的神奇世界。去他的课上听课,我仿佛觉得自己在观察一名工程师在为一栋又一栋高楼大厦画蓝图。

年纪轻轻的Grace老师,每天一早开一个多小时的车把仅十八个月的孩子送到妈妈家里,然后直接赶往学校,天黑才回家。她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了学校的汉语沉浸式课堂上,连周末都把孩子交给了先生。她认真设计各种课堂活动,随时检讨教学效果。她的教学理念是:“我视孩子们为宝,他们又是我最严谨的‘上司’—他们的每一个习得都是对我的教学的认可。没有孩子们学不了的东西,只有我没设计好的教案。”一年前还是代课老师的她,如今已是河景学苑的骨干教师之一,带着两个幼儿班的孩子上沉浸式汉语课。每天,王老师除了午餐的四十分钟时间得闲休息,其它时间都在和25名四、五岁的孩子打交道,为他们提供最充分的语言环境。从把小朋友迎进校到把他们送还给家长,在课上、在早点时间里、在发午餐时,王老师都不厌其烦地、细心地用不同方式重复着每一个语言点。开学才四周,她的嗓子已经沙哑。然而她义无反顾,戴上话筒,坚持上课。试想想,这些刚踏进校门的孩子即便在他们的母语环境里上课,有多少东西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王老师却在短短的两个月里,让孩子们听懂课堂用语、写下1-99的汉语数字、用汉语表达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在二零一一年四月召开的孔子课堂论坛上, 当与会者在王老师班上看到孩子们没有拼音的提示,顺畅地认出上百个汉字时,‘不可思议’四个字表达了他们对王老师的投入与教学水平的钦佩 。

与Grace一样,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语言学硕士赫然老师天天驱车一个多小时上班。她走的却是与王老师相反的方向-从南往北开到福尔布鲁克学区。赫老师在那里的教学对象可以说涵盖了美国公立学校的绝大部分生源-四所学校里一年级到八年级的学生。每周奔波于八个班级四百多名学生中间,可以想象‘因才施教’这个教学指导思想经赫然老师之手表现得何等灵活生动:身为语言硕士、性格开朗的赫然老师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族裔的学生中带着他们‘玩中学、学中玩’。做游戏、唱儿歌、讲文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课堂活动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入了门。走进赫然老师的任何一个班上,你都见到她发自内心的笑容,为她的每一分投入所感动。

本土教师中最年轻的吕正华老师, 年纪轻轻却富有教学经验。虽是第三代华裔,由于从小就受中文的熏陶,在一个中文环境中长大的他给了自己一个挑战-在担任小学数学教师的同时,修起了中文课并于2010年底应聘福尔布克学区汉语教师一职。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他,充分发挥他的多元文化成长环境的优势,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设计各种游戏、手工艺制作等活动,让学生自在而又有效地掌握汉语。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在画画、填色中进行语言操练。充分显示了理科教师把理性化教学运用于语言教学的特色。

在高科技高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用教室。老师在教室里等待学生来上课。但人们在这里已经熟悉这样一个场景:汉语教师JESSIE老师每天拖着她的办公箱,走进别人的教室,‘借’空上课。该高中四百名学生中有一半修汉语。毕老师就这样‘转战’各个教室,图的是开拓青少年的视野,让他们知道在大洋彼岸有一个国家,那里的人民说的是一种与英语完全不同语言,有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今年学校让她组织一个出国夏令营,毕老师不选择她从来没到过的欧洲、大洋洲,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国。我这才明白,毕老师放弃从事多年的工程师生涯走进课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汉办派出的席克琳老师和严建明老师,二零一零年八月三十日飞抵圣地亚哥。八月三十一日到圣大办理有关手续,没有时间倒时差,没有机会熟悉环境,第三天就投入工作。席老师在听了两天课后就开始了她的新工作:天天开着车在高速上跑一小时给蒙哥马利中学初一孩子上汉语课。富有丰富大学教学经验的她教起中学来不比一名新上岗的老师轻松,教学管理理念的差异、文化差异以及教学对象的变化,对她来说都是挑战。然而,短短的三个月里,席老师却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与钦佩。一个学生精心用他学到的汉字做信纸的边框,信里写道:“席老师,谢谢您飞过大洋来给我们上汉语课。我们从你那里学到了崭新的语言,听到了大洋彼岸同龄人的故事,我把您交给我的汉语分享给我的朋友和家人。我们家现在常常去吃中国自助餐,因为我可以说中国话。”另一个学生写道:“席老师,原谅我上课有时不专心,但是我很喜欢您的课。所以我报名继续选修汉语课,因为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去中国看看一个另外的天地。”只有席老师自己知道,短短三个月里她花了多少精力备课、听课、与同行交流。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接触一门崭新的语言,开拓新视野,为他们的将来开辟宽敞的道路。席老师到位两个半月后就授课于四个不同层次的班级,还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孩子踢毽子,跳中国舞蹈。日前,她的学生们还为从中国来的四川大学艺术团表演扇舞。

严建明老师一下飞机就被学校的同事‘拉’到家里。从那以后,每天上午天没亮就起床,七点以前到达学校,下午最早四点到家。在听了两周的各种课程后,严老师如今已经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全职老师。除了每天给五、六年级上课以外,他走遍了河景和湖滨两校的所有汉语课堂,向同事取经,配合同事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在河景与湖滨友好的工作氛围里,开始了自己的崭新生涯。2011年河景学苑迎中国年晚会上,徐老师和严老师编排的双人歌舞“踏浪”的成功博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掌声属于那两名载歌载舞的女孩,也属于辛苦耕耘的徐、严两位男老师!我相信严老师任满归国时,完全可以在国内的基础教育界开一门‘教育文化差异课’,讲讲这里的公立学校教师面临的挑战与他们为之做出的奉献。讲述他在湖滨学区这个和谐的团队里体会到的奋进、合作和开拓精神。

走进山顶高中、可利亚中学和洛马角高中的汉语课堂,我看到的是另一种感人肺腑的教学环境:一个个由不同级别,汉语水平各异的学生组成的班上,汉语教师尽心安排了详尽的教学安排,有条不紊地组织着教学。在我眼里,长春来的袁圆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哈尔滨来的幺晓莉老师、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曹海棠老师,都成了交响乐团的总指挥,领着一批年轻的音乐家奏着一曲又一曲交响乐。

孔子学院的使命是支持汉语教学、推广中国文化,然而,没有第一线的教师的敬业与奉献,教学与推广都将只是力所不能及的愿望。

播撒语言文化种子,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辛勤耕耘、需要科学理念,只有优秀的园丁才能让撒下的种子健康发芽,开花结果。谢谢你们,亲爱的园丁!时代会记住你们为这一宏伟工程作出的每一份贡献!

陈老师在孔子课堂示范教学

给孔子课堂实习生颁奖

和同事一起研讨

和州立大学教务长南茜合影

和孔子学院院长刘丽容(右一)等拜访嘉宏谷蒙哥马利中学

在‘2010年汉语桥’预赛场上

参观EL CAPITAN高中

媒体对陈老师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