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别离隔屏幕 母女再会在天堂 – 作者:杨薇

也许你是当年会在每天早、中、晚规定时档里抛开一切, 到收音机旁认真听课的学员之一 。和现在的远程教学不同,你看不到老师,但你能听到标准英语抑扬而优雅的女声,你听她深入浅出的讲解,你跟着她朗读,一遍又一遍,你指望哪天也能拥有这样一口纯正的英语。

电台里教英语中级班和进修班的老师是上海华东师大的冯慧妍教授 — 我最亲爱的妈妈。

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了长达30年的不正常状态,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的十多年中,妈妈冯慧妍老师标准的英语发音,循循善诱的语调被在能接收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英语讲座的成千上万的听众模仿着。历年来能从初级班、中级班,到进修班共四年半全程坚持下来的学生不下几十万人。讲座为听众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使许多有志之士受益,也改变了众多人的人生轨迹。

二零二零年春节后的那天,妈妈和我和以往每天一样远隔大洋,在屏幕上以沪,英语I ❤LOVE ❤YOU互道珍重!几小时后,在上海六院干部病房,妈妈与世长辞。

国内疫情正吃紧。回沪奔丧不可行。数周内纽约也成重灾区。柏文宅女的我与界隔绝。泪脸对屏幕,轻击慢打英,中键盘,以寄哀思。

二月十四情人节。英国广播公司BBC 4台播放了我悼念母亲的英文采访。四月二十四日,《上观新闻》登载了“还记得吗?那些年跟着电台中的女老师学英语是上海青年的时尚” 一文。

先母冯慧妍先生四十年的学术生涯与中国近、现代的动荡历史相吻合 。她一生严谨治学,爱生乐教,淡泊名利,作为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和电台播音,冯教授 “桃李满天下”,其中很多学生成为中国的高级外交官,国家安全部委的高级领导,以及各行各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精英。2019 年中秋节期间,妈妈的一位已是离休部级干部的学生两度赴医院慰问恩师,并以英语叙旧交谈。

妈妈1931年出生于上海玛格丽特·威廉姆森(现红房子妇产科)医院。父亲是创始于康熙元(1662)年的“中华老字号”冯存仁堂继承人冯保年,母亲李兰云(左二,与 赵(四)一荻,左三等闺蜜)是爱国民主人士和慈善家,曾三度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及中国银行总裁的李思浩的幼女。是南宋名臣李光第27世孙,受育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也是书法家的太公李老为妈妈取名“慧妍”。抗战时期李老掩护,保释,营救地下党,将医药救济用品送往解放区。1940年代后期,李老撮合了党与赵祖康代市长见面,与之共同商议国家大事,从而确保了上海的和平解放和順利接管。市委书记兼首任市长陈毅亲自聘请他为上海市人民政府顾问。曾为名刹静安寺挥毫书匾的李老是上海佛教居士林名誉主任理事,市政协委员。周恩来总理首肯太公为台湾统一所作的努力。妈妈“慧妍”是太公唯一的一直在上海的孙女辈,他俩感情笃深。

冯慧妍教授

1979年9 月,美国副总统蒙代尔(Walter Mondale)访华。妈妈美国出生,与她同在上海长大的表兄担任顾问由华盛顿随行,为从1950年起关闭的美国领事馆1980年在上海重新开馆做准备。庄严隆重的恢复名誉追思会及相关的市政仪式标志着李思浩先生的墓迁至安葬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 。副总统的随行人员对妈妈的翩翩风度,无懈可击的英语以及她对西方文化礼议和外交节礼的掌握深感惊讶。共进晚餐时,妈妈用英语以中国女主人的姿态热情招待美国客人。记得她即席风趣地评论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的姓:“哈-伍德考克(Woodcock 意:木鸡)大使并非是个木讷迟钝的木鸡。按照《庄子》的诠释,应是 ‘冷静而自信’的外交官。”当时,她这种自如驾驭中西方文化场景,能对西方幽默的深刻理解且妥帖切运用是一种罕见的品质。一美随员感慨地说,对于一个从未在英语环境中生活过的中年大陆人来说,这真是太了不起了!

童年偶像是大她三岁,像她一样拥有富有表情双眼和深酒窝的邓波儿(Shirley Temple)。妈妈穿上我外公在宾夕法尼亚沃顿商学院研究院毕业返沪时买给她的芭蕾裙和玛丽珍鞋,在上海儿童踢踏舞比赛中荣获头等奖。 妈妈的教父是我外公的挚友、宾大医学院毕业生曹裕丰。

占沪日军切断了向平民的汽油供应,在有轨电车道旁设置铁丝网。私家车闲停于车房 。冯李全家靠骑自行车出行。1942年初夏的星期天,曹医生在外滩举办妈妈被提前入取初中的庆祝午餐。妈妈随14岁的哥哥骑车去餐厅。惨剧发生:为避开铁丝网,她失去平衡,一脚陷入铁轨。电车驶来… 年仅十岁,她瞬间成了终生截肢者。

反复手术,假体调整和康复治疗推迟了妈妈的的教育六年多。事故后,社经地位使她能得到充分的照顾而不必独自谋生,但她从未作此选择,也从没为不幸而退却。她终于在16岁进入上海劳莱特女子学校,取英文名Winnie (音:薇妮),因它与她的沪语名读音相近,并和她的英雄温斯顿·丘吉尔同名。“我知道温尼可以是男女通用的前名。我选择与丘吉尔总理同名,以他为榜样。”

妈妈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热心读者,也是以《简爱》和《飘》等顽强女性主角为题材小说的粉丝。她拒绝让残疾来定义甚至限制她:用单腿练习跳绳, 戴着假肢跳交谊舞,同时擅长学业, 下象棋,打桥牌,解决英语填字游戏以增大词汇量 。她最引以为傲的成就之一是赢得了百乐门音乐厅1951年度上海交谊舞冠军赛。不同于她将会失去包括首饰,文凭、婚纱和相集等的个人物品,吉特巴舞冠军奖杯在1950年代初被她的舞伴带往国外,无意地得以保存。这个象征着她的勇气和坚韧不拔毅力的物证直到

半个多世纪后才物归其主。 妈妈把它珍藏到最后的日子。

女中毕业后,妈妈就读于圣约翰大学英文系,成为最后一批约大学子之一。是戏剧爱好者的她常作英语朗诵,往往由也是约大学子的丈夫,我爸爸杨永荟同台钢琴伴奏。两者都曾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友会理事会理事和合唱团员。她/他俩一样,在许多方面都遵循母校的教训,包括“永远不要关闭智慧的书,翻开新的一页…我们要服务的祖国,这将是我们的使命,如此光明和真理会来!”在荣毅仁等校友筹办的1992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全球联谊大会上,父母将学长于之颂扬校园《 老樟树》的诗英译,由妈妈在爸爸钢琴伴奏下用中英语双语朗诵,赢得了许多热泪盈眶观众的鼓掌和欢呼。

早在大学时期,妈妈在王尔德(Oscar Wilde)的英文剧本《温夫人扇子》中扮欧琳太太。当时她布票不够,便将1949年之前的旗袍改制成了戏服。多年后,她对我说:“我在劳莱特学校家政课学到的东西派大用场了。…白瑞德也会说我改做的舞台装像是出自巴黎和平路(Rue de la Paix)上最时尚的橱窗。”《飘》中的郝思嘉是她最喜欢的文学女主角和灵感来源。    

妈妈1957年受聘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英语。在系里,她遇到了教授英语,德语,和俄语的同事杨永荟。从1959年到杨教授于2017年去世时的58年婚姻历程中,父母俩是生活和学术上的伙伴。在1980到1990年代初期,父母合作完成了许多学术作品,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英语教科书,以及包括《007之金钢钻》 等多部西方电影的字幕翻译,并分别是历年全国大学统考入学命题委员会的骨干成员。两教授退休后,美国《读者文摘》聘请他们为常任译者。他俩还共同努力解决了他们能找到的每个英语填字游戏。

冯慧妍教授将其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英语教学与研究事业,曾出版多部大学英语教材,包括主编英语教材《布朗一家在上海》,《海外游踪》,《新编英语出国考试广播教材·听力分册》,与杨永荟教授合作编著《新编英语出国考试广播教材·结构与书面表达分册》和《新编英语出国考试广播教材·词汇与阅读理解分册》等。这些教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校广泛使用,为英语教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年轻的妈妈克服了因事故造成的身心巨大创伤,勇敢地又骑上了自行车。以后六十多年,这几乎成了她唯一的交通工具,直到她不再能无助地行走。“别以为我与‘步行’一词无关。外出旅行时,丈君是我的‘手杖’,一起工作或解决填字游戏时,我俩是彼此的‘活’词典”(英谐语)。”几十年来,她每周六天骑车上班往返于远离市区的个大校园,单程花个多钟。妈妈总是以乐观态度对待人生:“当然,我截肢处经常破裂流血,脚和大腿经常感到疼痛。但脚踏车是我唯一可做的运动, 能增强骨骼,甚至延迟我骨质疏松症的更早发作呢!”

妈妈很高兴得知童年偶像邓波儿后来成为美国大使。出人意料但为她骄傲。这个名符其实的英文老师随即问到布莱克女士是否应被称为女大使 (两词不同)。

冯慧妍教授曾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访问学者,在那里她向传播学系和美国语言与文化计划学院的教师们作了“中国妇女的生活和工作”的演讲,深受欢迎。

Winnie Feng在2003年接受一家主要英文报纸的专访中说:“我从来没有原谅日本(对我)的伤害。” 但是,冯女士明确区分了侵略者和日本人民,高情操道义地指出在二战中她的个人悲剧,不导致她对日本人民的怨恨。

许多像冯慧妍女士这样身世背景的人都去了西方。不少人奇怪她没有移民 。但她继承上輩爱国衣钵,以中国人为荣、上海为家、 为归宿,并为之服务终身。

也许你曾只听到过她的声音。这些是冯慧妍教授的为人让人们联想到的一些辞语:外表内心皆美,睿智豁达善交际,能鼓舞人心。她是位备受尊敬,被爱戴,深深地被怀念的老师。

对我而言,妈妈的音容笑貌时时刻刻地与我同在。

敬爱的妈妈,您安息吧!

我们再会在天堂!

您的女儿

Vivian Yang 杨薇

还记得吗?那些年跟着电台中的女老师学英语是上海青年的时尚

朝花时文 2020-04-24 11:42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薇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以后的10多年中,冯慧妍教授标准的英语发音,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英语学习节目成千上万的听众模仿着。

你不知道她尊姓大名,也不知道她是什么样子的,但那些年每天早、中、晚,在规定的几个时间里你会扔下一切,坐到收音机旁认真听课——和现在的远程教学不一样,你看不到老师,但你能听到标准英语抑扬而优雅的女声(英语中级班和进修班),你听她深入浅出的讲解,再跟着她朗读,一遍又一遍,你指望哪天也能拥有这样一口纯正的英语。后来大家才知道,电台里的老师是上海的冯慧妍教授。

这位电台里的老师,2020年春节后于上海辞世,享年88岁。因为疫情,她唯一的女儿远在美国无法赶来送别慈母。最后一面,隔着大洋重重,她们在屏幕上以沪语、英语互道珍重,此生别过。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以后的10多年中,冯慧妍教授标准的英语发音,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英语学习节目成千上万的听众模仿着。她40年的学术生涯,包括在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任教的经历,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相吻合。作为大学教师和电台播音,冯教授名副其实“桃李满天下”。

冯慧妍教授1931年出生于上海玛格丽特·威廉姆森(现红房子妇产科)医院。父亲是“中华老字号”传统中药冯存仁堂继承人冯保年,母亲李兰云是爱国民主人士和慈善家、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及中国银行总裁的李思浩的女儿。抗战时期,李老掩护、保释、营救地下党,将医药救济用品送往解放区。慧妍是其唯一在上海的外孙女,他俩感情笃深。

从左至右:1,吴靖 2,李兰云 3,赵(四)一荻 4,陆静嫣 5,朱洛筠  6,严仁美

1979年9月,美国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访华。冯慧妍在美国出生、在上海长大的表兄弗兰克·李担任顾问随行,为美国领事馆1980年在上海重新开馆做准备。当时,美国副总统的随行人员对冯女士的翩翩风度、无懈可击的英语,以及她对西方文化礼仪和外交节礼的掌握深感惊讶。进餐时,冯慧妍即席评论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伦纳德·伍德考克先生的姓 Woodcock:他并非是个木讷迟钝的“木鸡”(Woodcock),按照《庄子》的诠释,应是 “冷静而自信”的外交官。当时,这种对西方幽默的深刻理解,是很少见的。一位美国客人说,对于一个从未在英语环境中生活过的中年人来说,这真是了不起。

冯教授的童年偶像是大她3岁,拥有富有表情的眼睛和深酒窝的秀兰·邓波儿。那一年,她穿上父亲给她买的粉红色芭蕾舞短裙和玛丽·简踢踏舞鞋,在上海儿童踢踏舞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但1942年夏天的一个周日,亲友在外滩宴请庆祝她被提前录取初中,她跟随14岁的哥哥骑着自行车去餐厅。途中,在躲避占沪日军设置在有轨电车道旁的铁丝网时,她失去平衡摔倒了,一只脚陷入铁轨,电车驶来……10岁那年,她瞬间成了截肢者。

反复进行手术、假体调整和康复治疗,使她的青春期教育推迟了6年多。家中的经济状况足以使她得到充分的照顾而不必独自谋生,但是她没有这样选择,也从未因不幸而退却。她终于在16岁进入上海劳莱特女子学校,并选择了英文名Winnie,因为它与她中文名字的上海发音相近,并且与她心目中的英雄温斯顿·丘吉尔同名。多年后,她对女儿说:“我知道温尼是一个男女通用的名字。没有理由因为我是个有残障的女孩,就不能效仿丘吉尔为榜样。”

女中毕业后,她就读于圣约翰大学。她是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的爱好者,经常作英语朗诵,大学时期,在英文剧本《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中扮演了爱琳夫人。没有足够的布票,她将自己以前的旗袍改制成戏服。后来她对女儿说:“我在劳莱特女子学校家政课上学到的东西派上了用场……白瑞德也会说我的打扮像出自巴黎和平路上最时尚的橱窗。”她在许多方面都遵循母校的教训,其中包括“永远不要关闭智慧的书,翻开新的一页……我们要服务的祖国,这将是我们的使命,如此光明和真理会来!”

穿着自制戏服的冯慧妍

她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忠实读者,也是以《简·爱》和《飘》等顽强的女性主角为题材的小说的粉丝。她拒绝让残疾来定义甚至限制自己:用单腿练习跳绳,同时擅长下象棋、打桥牌和戴着假肢跳交谊舞。她最引以为傲的个人成就之一,就是赢得由百乐门舞厅赞助的1951年度上海交谊舞冠军赛。这个象征着她的勇气和坚韧不拔毅力的奖杯,在1950年代初被她的舞伴带往自己出生的国度,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才回到她身边。她把它珍藏到最后的日子。

1951年度上海交谊舞冠军赛冠军奖杯

冯慧妍1957年加入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英语。在那儿,她遇到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杨永荟老师,他教授德语、俄语和英语。从1959年直到杨教授于2017年去世,58年婚姻历程中,他们是生活和学术上的伙伴。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这对夫妻合作完成了学术作品、大学和研究生英语教科书,包括《007之金刚钻》在内的西方电影的字幕翻译,并分别参加了国家统一大学入学考试的英语科目考试命题委员会。

冯慧妍教授将其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英语教学与研究事业,曾出版多部大学英语教材。主编英语教材《布朗一家在上海》(1983年)、《海外游踪》(1985年)、《新编英语出国考试广播教材·听力分册》(1990年);与杨永荟教授合作编著《新编英语出国考试广播教材·结构与书面表达分册》(1991年)和《新编英语出国考试广播教材·词汇与阅读理解分册》(1992年)。这些教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校广泛使用。

冯慧妍编著的教材

关于他们的婚姻生活,冯慧妍曾这样比喻说:“不要以为我与‘步行’一词无关。当我们外出旅行时,我的丈夫是我的‘手杖’,在一起工作或解决填字游戏时,我们是彼此的‘活’词典”。

几十年来,她每周工作六天,骑自行车上班往返于远离市区的不同大学校园,单程要花一个多小时。“当然,我截肢处经常破裂流血,我的脚和大腿经常感到疼痛。但我认为骑车是我唯一可做的运动。它可以增强我的骨骼,甚至或可延迟骨质疏松症的发作呢。”2017年夏,她引用海伦·瑞娣的歌词,回答一位从海外来的探望者对她坐轮椅住医院状态的担忧:“我很坚强/我立于不败之地/我是女人!”

与相似身世背景者不同,冯慧妍女士并没有移居国外。因她继承了上辈的爱国衣钵,以中国人为荣,以上海为家、为归宿,并为之服务。

也许你曾只听到过她的声音。现在,你可以更多地了解她的内心。

 

(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讣告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冯慧妍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月27日,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辞世,享年88岁。

冯慧妍教授1931年出生于上海,先后就读于上海劳莱特学校和圣约翰大学。1957年至1963年任教于复旦大学英语系,1963年秋调任至华东师范大学,曾任英语广播教研组副主任。1979年至90年代中期,冯慧妍教授借调至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英语广播讲座主讲,她播讲的英语节目影响了许多英语学习者。1987年,冯慧妍教授先后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1996年退休。

冯慧妍教授将其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英语教学与研究事业,曾出版多部大学英语教材。主编英语教材《布朗一家在上海》(1983),《海外游踪》(1985),《新编英语出国考试广播教材•听力分册》(1990);与复旦大学杨永荟教授合作编著《新编英语出国考试广播教材•结构与书面表达分册》(1991)和《新编英语出国考试广播教材•词汇与阅读理解分册》(1992)。这些教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校广泛使用,为英语教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冯慧妍教授一生严谨治学,爱生乐教,淡泊名利,为我国英语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她的学术品德和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冯慧妍教授!

尊冯慧妍教授家属意愿,在疫情防控期间,丧事从简。特此讣告。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2020年2月23日

作者小时候和父母在家园子里

作者介绍:

杨薇生长于上海, 22 岁起在母校上外英语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执教, 次年起以Vivian Yang署名发表英文文章至今。美国亚桑州大硕士, 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创作奖学金深造。Vivian Yang 着有英文小说 Shanghai Girl「上海女孩」, Memoirs of a Eurasian「俄沪妞传」, 由日本翠书房出版的『上海ガール』, 和研讨新加坡华裔英语,华语,及方言社会群体的非虚构小说 Status, Society & the Sino-Singaporeans, 作品在西方获佳奖。美国圣地牙哥中华历史博物馆称她为“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glish-Writing Chinese Authors 最重要的以英文写作的中国作家之一”。

附华文网报道:【上海女孩】杨薇著作在美国轰动

杨薇(Vivian Yang),一名普普通通的上海女孩,35年前来到美国后,结合自己在国内岁月和在美国留学打工的经历,相继写出了三部英文小说[上海女孩]、[俄沪妞传]、[星国天下]。作品由此启开欧亚后裔移民史主题,引起了广大读者、英美文学圈和媒体的关注和好评。

60年代出生在曾为上海滩外国租界的杨薇,从小耳闻目染了大上海不少陈年往事,长大期间经历了中国的政治动乱以及改革开放后上海东方大都市的复兴变化。1986年,她放弃了在上海外国语学院的教职怀揣40美金只身赴美国深造。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她认识了十岁时从古巴偷渡来美的女同学特里萨•门多萨(Theresa Mendoza),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她教特蕾莎中文,特蕾莎教她补习英语,使她英文写作水平日趋娴熟,打下写小说的坚实基础。

处女作小说 [上海女孩] (Shanghai Girl),杨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写了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欧亚混血后裔一家三代人流落上海滩,经历了中苏关系解体、各个时期政治经济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不但文字优美,同时充分反映了欧亚移民背景。小说一问世即引起轰动,获得社会好评,被誉为是一部跨时空跨文化的欧亚移民回忆录,美国有媒体报道:“惊为又一部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具有中西移民史和学术参考价值。” 由此,杨薇荣获纽约伦纳德文学大赛奖(WNYC Leonard Lopate Essay Contest Winner)和新泽西州艺术家奖(Individual Artist, New Jersey State Council on the Arts)。

新作[俄沪妞传] (Memoirs of A Eurasian)则通过她的笔墨,讲述一名欧亚混血女郎莫茉(Mo Mo)- 俄国移民和上海混血后裔的坎坷生涯。1917年俄国共产革命成功后,大批白俄流落上海经商置业,成为上海当时的一道风景线。莫茉当时作为法租界俄国人家庭长大的女孩,无法完全融入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多少风雨飘摇的岁月之后她黯然移民日本…作家透过一俄中混血女郎的双眼,刻画了上海的人生百态,生动感人。

杨薇的[星国天下] (Status、Society & the Sino-Singaporean)则通过对新加坡华裔不同语言群体的了解,录下他们对星国移民历史的回忆,进而推绎成一部星国华裔移民史诗性的叙事小说。按杨薇的说法,她的创作理念没有别的,“就是想多表现我们这一代人的移民经历。”

作为目前为数不多挤入西方畅销榜的华裔作家,杨薇的前两部著作[上海女孩]、[俄沪妞传]在美国亚马逊、Kindle网站销量不菲。

(美国华文网 圣地亚哥华文网编发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