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美篇】北大荒,我们又来了!(图)

作者:紫金,又邹紫金,曾任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主任编辑。退休后仍笔耕不辍,记录和拍摄所见所闻。

8月19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50年前的今天,一批北京知青踏上了北大荒的土地,来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4团(现克山农场)1营5连(原村名油坊屯);50年后的今天,我们北京、天津、上海、鹤岗等城市十多位知青,又回到人生起航的地方—-黑龙江克山农场,在此举行《走过油坊屯的我们——克山五连知青的故事》一书首发式及赠书仪式,应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这本书,融汇了37位知青风格各异的170多篇文章,约50多万字。记录了我们在油坊屯走过的青葱岁月;记录了我们返城后各自融入社会,成家立业,继续打拼的中年经历;记录了我们退休后“抱团取暖”,年年聚会、四季出游,通过博客和微信联络感情,铸就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战友情。

几天来,我们受到了克山农场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不但在场部隆重举行了《走过油坊屯的我们——克山五连知青的故事》一书首发式和知青活动纪念品捐赠仪式,并在场部“和谐园”广场载歌载舞举行了热情洋溢的欢迎仪式,农场电视台还作为头条新闻进行宣传,使我们一行人时时被第二故乡的热情裹携着、感动着…… 几天来的所见所闻,让我们难忘第二故乡克山农场的巨变!难忘与父老乡亲重逢的那一刻!!难忘克山农场对我们的希冀——常回家看看!!! 再见了,行进在改革大潮中的克山农场,明天会更好!

一、结伴回第二故乡克山农场

此次回第二故乡克山农场,我们兵分四路:一路由温胜美、王燕京领衔,携亲属及马晚霞自驾游。他们8月12日从北京出发,穿越内蒙古草原克什克腾旗,而后向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进发,游览后再一路向东,观嫩江扎龙湿地公园,到齐齐哈尔歇脚,再直奔目的地克山农场,用时6天。第二路为韩小林单枪匹马,乘火车到哈尔滨,由当地职工子弟杨学忠驾车送往克山农场。第三路,由北京的邹紫金、天津的闻秀云、上海的周圣燕、卢睿(鹤岗和上海兩栖身份)组成,18日上午在齐齐哈尔聚齐,由老职工张德建派车接驾,送往克山农场。第四路,由田丽敏、孙淑霞、刘桂荣、张桂琴、芦淑莲等组成,由鹤岗出发到克山农场聚齐。

8月18日4路人马齐聚克山农场,顺利入住华贸宾馆,这与当地职工牛玉范、肖玉秋的精心安排,密不可分。

前段时间,她们听说我们要来,并在8月18日举行“走过油坊屯”一书的首发式,就积极行动起来,于8月15日分别由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子女处赶回克山农场,为我们在华贸宾馆订了房间,安排了接风宴等,又找了克山农场的场领导,述说我们想在第二故乡发布自己编写的书,并想去看望昔日的父老乡亲,一同去曾留下我们青春印迹的克山五连走一走。很快得到了农场领导的应允和支持。这一切,牛玉范和肖玉秋功不可没。

王燕京等自驾游的勇士们,历时6天,终于来到了克山农场的地界。

农场新建的幼儿园外景

“和谐园”既是农场标志性建筑,又是居民休闲娱乐场所。

一栋栋新建的住宅楼掩隐在绿树丛中,很是养眼。

北京和克山农场两地组织者王燕京与肖玉秋(知青芦淑莲老师的学生)在商量下一步活动的安排。

李景振连长(居左二)得知我们已到达农场场部,马上赶来探望。
北京、天津、上海、鹤岗等地知青终于聚首于克山农场。

北京、天津、上海、鹤岗等地知青终于聚首于克山农场。

北京唯一在此扎根的知青隆瑾聪(居中者),与我们来相会。看到她,大家都关切地问她生活和身体情况。

王燕京与初庆喜连长的大儿子初文学畅谈,他现在四川从医,此次特意赶过来看望自己的老师鹤岗知青芦淑莲。

王燕京与芦淑莲老师在一起。芦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几天来有20多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从各地赶来,探望芦老师。

王燕京紧握在农场扎根的闫会珍老师的手。

原农场刘红军书记特邀我们几位编委(王燕京、温胜美、韩小林、邹紫金,苏菲因故未来)与他合影。
在给返回第二故乡知青的接风会上,农场原党委副书记刘红军即兴发言,表示知青在50年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王燕京代表知青发言,向刘红军书记来探望我们表示感谢。他说,我们之所以回来就是为了告慰这片土地,告慰这里的父老乡亲,我们走出去没有给克山农场丢脸!

马晚霞、王淑范两位原卫生所的大夫相拥在一起。

当天晚上,王燕京和几位战友去探望已84岁高龄的郑福余老连长,看来他仍精神矍铄,只是有点耳背,但愿他幸福安康。

二、在场部举行书的首发式及捐赠仪式

8月19日一早,我们举着两面旗帜向场部办公大楼走来,将在场部老年大学教室举办《走过油坊屯的我们——克山五连知青的故事》一书首发式及知青活动纪念品捐赠活动仪式。

《走过油坊屯的我们 — 克山五连知青的故事》一书的封面

红包内承载着王燕京以个人名义捐赠的知青活动各种纪念品。内有:

王燕京介绍各种纪念品的来历

这枚“六一八批示发表50周年”纪念章

温胜美介绍编辑《走过油坊屯的我们——克山五连知青的故事》一书的过程。

王燕京和邹紫金代表五连知青向克山农场捐赠图书和知青活动的纪念品,由迟玉东〈克山农场办公室主任、政研室主任〉代表克山农场接收。

与会者

图书及纪念品捐赠仪式结束后,郑福余连长与知青在这间会议室拍纪念照。
图书及纪念品捐赠仪式结束后,郑福余连长与知青在这间会议室拍纪念照。

参加图书及纪念品捐赠仪式的与会者,在农场办公大楼拍纪念照,一排中间几位站立者是当今农场的领导。

三、回五连看看

图中远处是机井房,近处是农耕机械停放处,是当今五连仅存的几处建筑。如今种地已全部机械化,其设备全部进口,都是数控和液压的了。

如今种地已全部机械化,其设备全部进口,都是数控和液压的了。

今年苞米长势喜人,留个影吧。

麦场已成为连队主要的劳动场所,其它房舍都拆了,平整为农田。

这里曾是我们留下汗水的打麦场,背景为粮库。合影中左二为牛玉范,是此次活动当地组织者之一。

当地子弟郭文祥(左一)开车带着我们到连队的地头转转,看来今年大豆长势不错。

天津知青闻秀云(左二)在苞米地与牛家姐弟三合影。

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旱水稻。据说原口感稍差点,经改良近二年有好转,产量也上来了。

脚踏着五连的大地,总有一种怀旧感。

在返回场部的途中,我们又去了红光湖,它可是留下知青血汗的水利工程,建好后附近农田大大受益。

此地立碑介绍红光湖的建设过程及成效。

四、场部为知青的到来举办庆祝活动

知青孙淑霞和王燕京举旗、阔步进入活动场所。

当地职工为我们每人系上红领巾,表示青春永驻。王燕京代表知青作大会发言。

王燕京演讲完毕行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场部文娱队、武术队轮番上场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

孙淑霞代表知青首先上去表演女生独唱,高昂的曲调引起阵阵掌声。

芦淑莲老师紧随其后,将“新疆好地方”一歌改为“克山农场好地方”,赢得一片喝彩声。

农场艺术团继续表演

广场上的表演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观看。
与郑连长同龄的老保管员郭勤,在女儿的陪伴下,到广场上来看望我们,还能一一叫上我们的名字,好让人惊喜。图为郭勤(右者)与田丽敏大夫。

郭勤一把拽住邹紫金,说起过往的事。

郭勤与韩小林

在和谐园的牌楼下,原农场副书记刘红军、原农场常务副场长孔祥山、原农场工会副主任丛丽与我们几位书的编委合影。

老职工们趁着这一难得的机会,与我们热烈交谈。遗憾的是我们没能与连队统计张景文留下相聚时的影像。

几位原农场老领导和我们五连知青及老职工合影留念。

五、南北共享一本书的首发式

  8月19日,当我们在克山农场进行《走过油坊屯的我们——克山五连知青的故事》首发式时,远在上海的知青也聚集在一起,在被称为“村长”的顾宽全家进行庄重、热烈的发书仪式。可以看出,当他们每个人拿到这本书时,那种愉悦、那种急迫翻开它的表情是自然而流露。看着每一幅照片,我们的眼角湿润了,那是我们共同经历的事,共同流过的岁月时光……

在“村长”顾宽全家,他高举我们自己的书,宣布发书仪式开始。

被称为老阿姐的、五连第一任知青指导员王培奋(左者),与最后一任指导员王智新(中者)共同将一本本还沁有油墨气味的书送给每一位到场的战友。

当王玲娣得到这本书时,喜不自禁。

又一箱书发完了。

得到书的战友,坐在角落里静静地翻阅…..。

六、离别的话总也说不完

离别,是每一个人都不愿触碰的话题,不知今后能否再相聚…..

温胜美、王燕京与卢永忠指导员的大女儿卢艳坤(原是知青芦淑莲老师的学生,现在齐齐哈尔市某中学任教,高级教师)亲切交谈。卢艳坤说,拿到这本书后,好像又回到了爸爸还在的日子,她怀念在五连与知青们共度的那段时光。

大家都期盼闫会珍老师在这晚年生活幸福。

芦淑莲老师(右第三者)要走了,在此扎根的闫会珍老师(左第四者),携她们的学生(多为各行业的佼佼者)来送行。

我们再留张影吧。

8月19日已经很晚了,宾馆大堂里,仍人来人往,都不肯离去。在将要分离的时刻,都想留下更多影像、更多话语,以期久久留念。

后记

现在是我们五位编委(前排左王燕京、温胜美,后排左韩小林、苏菲、邹紫金)最感欣慰的时刻。经过一年来的筹划、约稿、编辑、制版直至印刷出版,我们日思夜想的书终于破茧成蝶,将“飞”到克山五连每位战友手中。在今后的岁月中,慢慢品读它,追忆我们身边曾发生的各种故事……

我们 今后还要携手走下去,愿这本书能陪伴我们永远。

本文图片摄影:孙宏、韩小林、刘桂荣、卢睿、村翁(付树臣)、牛玉范、温胜美、王燕京、丛丽、姜琮玮、董文仙等。

克山农场:位于黑龙江垦区西部,隶属农垦总局齐齐哈尔分局。位于克山县与讷河市交界处。场部驻于讷河市境内,距克山县城46公里。注:克山农场,以克山县得名,是1948年由克山县政府创建的县属第二农场。1954年,省农业厅决定,以畜力耕种的克山县第二农场扩建为“国营克山机械农场”,隶属省农业厅。1968年6月,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五十四团,隶属第五师。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克山农场,隶属嫩江农场管理局。克山农场场区地处小兴安岭西麓,克山、讷河两县(市)之间的漫岗地带,土地连片。全场土地面积4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7万亩,以种植小麦、大豆和玉米为主。1992年粮食总产量达9.18万吨,粮豆商品率占80%以上,农业总产值达9232万元。从1966年开始人工造林,到1984年已造林4.6万亩。场办工业有淀粉厂、味精厂、粮油加工厂、建材厂等。2012年末全场总人口2.4万人。场部所在地聚居人口达2.2万人,已发展成为农垦小城镇。(参考来源:百度百科)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将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的故事或旅途观感等美文,欢迎大家踊跃配图片投稿。

(美国华文网 圣地亚哥华文网 华文风采编发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