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条旗下的“天方夜谭”- 作者: 夏春平

— 记亚裔英文传媒大亨、方氏报业帝国掌门人方李邦琴

           “美国是移民在一片土地上建设起来的家园,开拓生活的一个童话。方李邦琴的故事就是这童话中的一章。” — 乔治.布什(美国前总统) ”

《观察家报》,一个世纪前,威廉.鲁道夫.赫斯特曾用办报的方法寻找出路,来抵御亚洲移民潮所带来的『黄祸』,而今,一位美籍华人家族以其经营之道接管了它。该家族就是方氏家族,他们正驾驶着一个日益繁茂的商业集团。” —《华尔街日报》

赫斯特家族(William Randolph Hearst),美国鼎鼎有名的传媒大腕世家,其家族掌控着美国多家主流英文媒体;另一个让赫斯特家族扬名的是它的老祖宗赫斯特在100多年前曾率先把中国移民叫做“黄祸”(Yellow Peril)。

历史似乎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100多年后的一天–2000年3月17日,就是这位曾被老赫斯特称作“黄祸”的一位中国移民买下了赫斯特在135年前创办的旧金山地区两大英文报纸之一的《观察家报》。这位曾被他称作“黄祸”的中国移民名叫方李邦琴。

 “不许我买,我还是买到了”

        1999年7月,已拥有《独立报》系的方氏企业,就开始决定买下《观察家报》,其间风云诡变,暗流阵阵,历经坎坷,受到了白人主流社会的重重阻挠和刁难,直至今年7月才尘埃落定,正式由法官判定由方家购得。

谈起这一年来的艰辛,方李邦琴感慨万千。她说,在整个收购过程中,有很辛苦,很多不平,很多希望,也有很多失望。路径上有许多障碍,关键是白人高层不愿意华人进入到英文主流媒体。“我开始的心态是不平,为什么你们可以坐在屋里吃牛排,我们只能蹲在外面吃馄饨面。后来我平静下来了,美国不公平,但还是比很多国家好,你们压迫我,不许我买,我还是买到了。”

她说,《观察家报》的祖先敌视中国人,她早就“有一个冲动,有一天把它拿下来。”同时当时也有机会,《观察家报》收购《旧金山纪事报》,不出让《观察家报》就违犯了美国的反垄断法。

她说,譬如许多白人去投标购买,由于他们没有方家的办报经验,没有中标,他们就转而上告法庭。他们请了8个专家到法庭,讲了4天,主题就是一个,方家会把《观察家报》办垮。方家的辩护律师问了所有专家同样的问题:

“你认识方家吗?”

“不。”

“你知道方家拥有报纸吗?”

“不。”

“你知道方家有印刷厂吗?”

“不。”

法官这时就说,用不着问下去了。而主流媒体往往报道对方家的怀疑,却不报道律师的提问。

提起此事,方李邦琴余怒未消:“你算命也得先问问我的生辰八字呀!”

她表示,因为《观察家报》的欺压,方家和《观察家报》的斗争10年前就开始,以前方家一直“在街头作战”,这次是被请到里面和他们公平竞争,并且赢了。

21世纪,中国人要参与写史

        当3月17日,方氏企业买下《旧金山观察家报》的当天,该报头版以特大号字刊出“Sold”(被出售)的字样,美国主流大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均在头版最显著的位置刊登了这一消息,一时成为美国新闻界的特大新闻,惊动四方。

《华尔街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报道:“《观察家》报,一个世纪前,威廉.鲁道夫.赫斯特曾用办报的方法寻找出路,来抵御亚洲移民潮所带来的『黄祸』,而今,一位美籍华人家族以其经营之道接管了它。该家族就是方氏家族,他们正驾驶着一个日益繁茂的商业集团。”

方李邦琴表示,1994年他们买下《芝加哥论坛报》办不下去的圣马刁七家地方报纸,后来却将其办得有声有色。1998年8月,他们又将这七家报纸与旧金山的《独立报》合并,每一份报前都冠上“Independent”(独立),成为全美国非日报的最大报系。早期他们在办《独立报》时,也受到主流的讥讽,认为中国人怎么可能办得英文报?事后证明,我们有能力办得很成功。

她说,过去一百年来都是由白人在主导、写历史,但是,21世纪不一定是白人的世纪,“中国人也要参与写历史”。在美国,我们的华人不能仅只坐公共汽车的客位上,也要有勇气坐在掌握方向盘的驾驶座上。无论是高科技界、旧金山,或是中国大陆与港台,中国人都有杰出并且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而《独立报》买下《观察家报》是另一个起步。新的《观察家报》将会秉持该报一百多年来的传统办报风格,但是,对于亚裔社区的新闻也将会有更多的报导。旧金山已经是一个少数族裔占多数的城市,白人已经不再是主流了。

谈到新《观察家报》的未来发展走向,方李邦琴称,《独立报》是以非常认真的态度接手《观察家报》,目前已经进行了全面性的改组与规划,也聘请专人负责改版和编务设计的工作。方家的《观察家报》将采取企业化经营,聘请专业人员办报,次子方以岱将担任社长,但是编务工作则由专业的编采业务人员负责。

办英文报打入主流社会

        方氏家族在美国办报的历史要追溯到40年前,方李邦琴的先生方大川是留美的新闻学硕士,从台湾到美国后曾在《少年中国晨报》、《新生报》、《世界报》从业。那时,方大川先生时常在报纸上,在演讲中呼吁华人参政,在政治上发出华人自己的声音。

一直梦想自己有一份报纸的李邦琴和她的夫婿方大川,终于有了办报的初步构想。他们认为,中文报纸能够聚拢华人、传播乡情,但在一个英语社会中,中文报纸却永远无法成为主流的声音,美国人看不懂中文报纸,虽然中文报经常刊载华人对美国政府、社会的看法,但要使美国人明白,只有再通过翻译,有如隔靴搔痒。二十多年在美国的生活磨炼,他们深感要想让主流社会顾及到你的存在、倾听你的声音,就一定要办一张英文报纸,中国人绝不能只在唐人街生存。

1979年8月,时机成熟了,他们决定扩大服务的对象,除华人之外,把韩国、越南、日本等所有在美的亚裔都包括进去,一份《亚洲人周刊》(《Asian Week》)就这样在旧金山诞生了。很快,《亚洲人周刊》在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洛杉矶、夏威夷等地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办事处,成为所有主流亚裔声音的政要们希望参考的资料。

1987年,他们又买下社会报纸《独立报》(《Independent 》),当时发行约4万份,范围限于旧金山的马赛德公园区(Park Merced)。一年以后,旧金山另一份英文报纸《进步报》因营运不济而倒闭,方家抓住时机,集中力量,将原为四开的《独立报》改为对开大报出版,面向全市发行,涵盖了原《进步报》的基本读者。此后,《独立报》还出版了中半岛地区版。1993年春季,方家又一举收购了原在芝加哥报业集团名下的中半岛地区覆盖19个城市的11种英文报纸。前后不过11年,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在湾区主流社会生根并有相当政治影响的庞大报系。据专门统计机构核数,整合后的《独立报》系每期总发行量为50余万份。《独立报》已发展成为涵盖旧金山湾区19个城市,也是全美国最大的非日报的英文报业集团,仅在旧金山一地就有85%的家庭成为他们的读者。

孔雀 · 小鸡 · 老鹰

        在方李邦琴依山临海豪华的住宅中,处处都留下孔雀的倩影。

“我在来美国之前,像一支漂亮、骄傲的孔雀,过着受社会宠爱,家人骄惯的生活。生活在我眼前是鲜花和掌声铺就的路,到美国后的最初20年,我一下子就变成了母鸡,要用自己本不坚硬的翅膀庇护着我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侍候生病的丈夫,后来又要守护着我丈夫创下的家业。丈夫去世后,我又不得不变成一支老鹰,一只为方家事业搏击、战斗的老鹰。”

祖籍湖北汉川的李邦琴,祖上开有“李大顺”布店,远近闻名。她的父亲李为骧早年赴法国学习铁路工程,回国后随着铁路四海为家。

李邦琴是父母十个孩子中的最小一个,而且是在母亲叹息不是个儿子的遗憾声中出世的。所以在她小小心灵上总是压着一付担子,自己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才能补给母亲一个高兴。因此从1949年从大陆撤退到台湾这段求学时期,李邦琴总是以好成绩、上好学校来取悦母亲。

自从结识回台的留美新闻硕士方大川并嫁给他来美国后,方李邦琴说自己就从一只孔雀变成了一只小母鸡。

“从台湾一同随夫君方大川到美国后,我一下从天上掉到了地下。”

初到异邦,在和夫君方大川辛辛苦苦打拼的岁月,孩子幼小,丈夫卧病三年,她独立承担生活的重负,有时打三份工贴补家用,还要去医院给先生送饭。当年她人比黄花瘦,却要推着一千多磅的滚筒纸,把它推到机器上去。由于不会用力,纸筒滚动,人也随之滚趴到地上。

有时候一个人开车,她哭,在那一瞬间她属于自己,平常都属于别人。下了车,眼泪抹干,软弱藏起,好似换了另外一个人。外界评价她是“女强人”,她就一定要支撑这个形象,否则也无法管理一个大的企业。

夫君生病那年,方李邦琴去印刷厂,什么都不懂,连支票都不会开,从前学的那点英文早交回去了。可是她不能露怯,硬着头皮往下走,完全靠自学,边干边学。

1992年,丈夫方大川去世了,这不仅对她个人是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也是对方氏家族和整个事业的严峻考验。

那时,方家的事业已经发展成一定规模,包括报业公司、地产公司和商业公司。

那些天,她走到报社、走在唐人街的街头,所有熟悉的人都用惶惶然的目光看着她──一个文弱的寡妇怎么挑起方大川留下的一摊家业。

方大川先生是4月27日过世的,方李邦琴5月1日就去上班了。

方李邦琴回首往事道:“我走进公司会议室,所有的负责人看见我进来,都不由自主地站起来,那里面有我的三个儿子,他们都忧伤、焦虑而期待地望着我,我不能让他们看出我内心的伤痛,发现我的脆弱。我坚毅地望着他们,那不是我的选择,我没有选择的余地,那是我应尽的义务。我们公司没有垮,我们的事业在继续,我和三个儿子们,齐心协力继续起他们父亲的事业。”

柔情若水心静如止

        多年来方李邦琴在积累经营之道的同时广交政治、司法和商界朋友,并且活跃在社区公众场合。不仅与市长、议员、检察官等政界名流好友同道,也多次被各级政府嘉奖或任命,如旧金山市艺术委员、加州妇女地位委员会委员等等。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社团聘请她担任要角。

曾经有人评论她的角色十分成功,是“演什么像什么”。

她说,“你看到的是我另一面。可是你到我家里,看我画的图画,做的手工,那些意境和灵感,多么飘逸潇洒,那才是真正的我。”

谁能想像到,她摆在客厅里的那个人见人爱的“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手工小猪,就是在方氏家族同赫斯特公司因为《纪事报》、《观察家报》交易即将完成,又风云突变、节外生枝被莱利以反垄断法控告,几番对薄公堂,四个月的焦虑等待期间完成的。

在她豪华宽敞的住宅中,我静静地聆听着她娓娓的心绪:“在公司里,我是董事长,三个儿子作为董事,都要向我报告,但是在家里,我常常是一个因为照料孙子有问题而受批评的老妈妈。但是朋友们都说我不老,因为我有一颗似乎永远年轻的心。下了班后,我喜欢独自一人坐在山顶的凉台上,眺望湾区的景致,静心阅读,或是画画,一本新书,孙子的一个小玩具,都会引起我无穷的兴趣。

有人问我,方太太,您自己一个人不寂寞吗?寂寞?我总是说,我的字典里好像没有这个词汇。”

脚下每块石头都是成功的基石

        无数在美国的亚裔族群乃至美国主流社会都把方李邦琴看作一个传奇式人物。而方邦琴对此却另有一番见地:“有些人说我传奇,其实一点传奇都没有,我的这些成就,都是把握住每一个小小的机会,辛苦努力的结果。您的每一段经历,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是您成功的基石。如果它们不坚实,您爬上去了,也可能会松动磕绊,甚至摔下来。”

笃信基督的方李邦琴说:“我相信上帝造人的时候,给人人都提供了机会,这些机会在我们的面前不停地走过,就看您是否能抓住。有时您抓住了,但是还没有READY(准备),成功与否不在于有没有机会,而在于您是否具有足够的素质与准备。”

“来美国这40年,有20年是在吃苦,但我并没有浪费,我是在积累,在默默地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生意场上我比先生勇猛。我认为,凡事你只要诚心诚意去做,总会有好结果。凡事相互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灾难和挫折反而激励我们更上进!”

“当初我应该多生几个才好”

         从一个小小印刷厂(应该只能称之为印刷工作坊),发展成为全美国最大非日报型报业集团;从一间中国餐馆扩展为包括中文周刊、英文报纸、印刷厂、房地产、牧场、电脑公司以及影视公司等多种实业的商界女强人。然而方李邦琴却不止一次地说,最让她欣慰的是家有三个儿子,且个个都有出息,这是她一生奋斗而得来的最大财富。“我们方家之所以能做到今天,是我先生方大川,我及我的三个儿子共同打拼的结果。如今支撑方氏企业王国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方大川走了,有我,我后面还有儿子,现在我又有了孙子。我家族的兴旺同方氏企业的兴旺息息相关。虽然我在美国生活了40多年,我的三个儿子也都是在美国出生,但我们身上流的永远是中华民族的血,这一点无法改变。我父母为生下我这个女孩曾有过些许遗憾,我生下三个儿子却欣慰无比,方家事业后继有人!”

看着三个自己一手操劳拉扯大的儿子如今个个有成,方李邦琴常常在梦中笑醒。她曾开玩笑地对人说,“当初生得痛苦,现在后悔。早知今天,当初我应该多生几个才好。”

大儿子方以伟,20出头即担任统领整个旧金山地区地铁运输的“捷运公司”的主席,二儿子方以岱如今是方氏企业旗下英文报业的顶梁柱,三儿子方以仁是电脑专家,三个媳妇也非常能干,分别在方氏企业中各司其职,独挡一面。

作者简介:

夏春平,1977年至198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工作,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余年,长期从事侨务和海外华侨华人新闻的报导,曾任《华声报》记者、编辑、副总编、副社长。现任中国新闻社社长助理,兼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社社长。著有《港台名流》、《海外华人精英》、《香港文化色彩》等书。近年工作之余从事于海外华文媒体的研究,发表了《新移民华文报刊的成因、区域流向》等论文。新近主编了海内外第一本港台海外华文传媒发展变迁全记录的《世界华文传媒年鉴》(创刊卷),全书约120万字。

题图为2019年1月8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评选”颁奖典礼在京举行。方李邦琴等获“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称号。(摄影:李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