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中秋节走月亮》- 作者 胡图

又到中秋节,又到赏月时。

上英语课的时候,漂亮的美籍老师听说今天是中国的中秋节,特意向班上来自中国的学员祝贺。按照她的理解,Mid Autumn Festival,秋天的节日庆祝丰收啊,Very good。但是她不理解为什么要吃月饼,按说,月亮一年四季都一样,为什么只在秋天吃月饼?秋天和月亮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这还真把我难到了,想不起来秋天和月亮到底有什么关系。至于嫦娥、吴刚、小白兔,以我的英语基础根本就说不明白,再说他们和秋天似乎也说不出什么特殊的关系来。情急之下,我也是信口开河说,中秋节也叫月亮节,Moon Festival,所以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要赏月。老师似乎顿悟,长长的“哦”了一声,接着进一步解释说,秋天天高气爽,空气纯净,月亮就格外大、格外圆、格外亮。伸出大拇指:中国人聪明浪漫,Smart and romantic。

整节课我都为我“月亮节”的说法感到不安,我希望我向这位异国老师传达的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随随便便的“信口开河”。

下课后回家打开电脑,看能不能找到有关“月亮节”的依据。其实,我对百度来的电脑资料历来不甚了了,为什么?千篇一律浅尝辄止,大多数文字经不起推敲,所以我历来是取之却之,取之少却之多。

分别输入“中秋节来历”“中秋节与月亮”“中秋古诗词”“中秋节民间传说”“嫦娥”“吃月饼来历”等十几个关键词,不出所料,所得资料几乎千篇一律。不过这些资料有一个共同点倒是可以确定:古代的中秋节是由祭月而来。古人崇拜天地日月,祭天祭地祭日祭月。可是为什么祭祀天、地、日都没有留下节日,唯独祭月留下了千古相传的中秋节?为什么一年四季单单选在秋季祭月?这真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既是祭月而来,就没有与月亮有关的名称吗?在上千条的条目里,有一条《清嘉录 走月亮》,作者为“顾禄”。继续输入“清 顾禄”,在顾禄作品名录中找到了一篇题目为《清嘉录 走月亮》的文章,文载:

是日,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遗憾的是,我手头找不到《清嘉录 走月亮》这本书,无法辨别真伪,更无从知晓文章的详细内容。于是循着“走月亮”这条思路,继续输入关键词“中秋节走月亮”,在跳出的几十条词目中,大多是现代网民的你问我答没有什么价值。其中倒是有一条简短文字引起我的兴趣:清沈复《浮生六记》载:

中秋日,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清)沈复《浮生六记》

和顾禄《清嘉录 走月亮》所载如出一辙,想起手头正好有一本沈复所著《浮生六记》,遂翻出来打开书,果然在《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一章中,有专门记录中秋节作者夫妇出游的章节:

中秋日,余病初愈,以芸半年新妇,未尝一至间壁之沧浪亭……于将晚时,携芸及余幼妹一奴一婢扶焉,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时正谊书院犹未启也,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者烹以茶。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芸曰:“今日之游乐亦!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时已上灯,忆及七月十五夜之惊,遂相扶下亭而归。

文字不多,但清人中秋夜赏月之景跃然纸上:中秋节这天,作者的病刚刚有所恢复,想到自己新婚已半年的妻子“芸”只顾操劳持家,竟连仅在一墙之隔的沧浪亭都没去过,心生歉意。便在傍晚时分,携妻子“芸”及作者年幼的妹妹,在一奴一婢搀扶下,往沧浪亭而去。一路上,景色美好,循着台阶一直来到沧浪亭中心。这里居高临下,放眼四周,目光所及可达数里。但见炊烟四起,晚霞灿烂。一行人把随身带的毯子铺在地上,围成一圈坐下,沧浪亭的守护人送来沏好的茶,大家边喝茶便等着月亮升起。一会儿,一轮明月爬上树梢,众人赏月入迷竟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中,夜风吹透衣袖,月亮也移到了湖心。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心清气爽,所有烦恼愁绪顿时释然。芸说,今天玩得真快乐呀!如果能划一艘小船在亭下的湖中来回往游,那就更快乐了。此时夜色渐晚,已是上灯十分,几个人互相惨扶着,下亭回家。

查找资料得知,《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生于苏州一个底层乡绅之家,读了几年书,却不知为何从未参加乡试,至及婚年纪却少有提媒之人,后与大一岁的姨家表姐“芸”成婚。芸自幼体弱多病,但性情温和,且幼读诗书知书达理,很得沈复钟爱,新婚生活幸福甜蜜。这在《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一章中有详细记述。随着家庭破落,沈复越发穷困潦倒,曾一度与新婚妻子流落异乡。随着妻子芸青春病故,沈复思妻心碎、万念俱灰,有感于李白诗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开始回忆记录自己的过往,尤其是婚后夫妻之间的恩爱生活。按照内容不同分为六个章节: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全书取名《浮生六记》。

由于沈复只是一个底层破落文人,所记又是自己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这使后人能在浩瀚的宫廷典籍中不可多得的了解到底层民众生态。尤其是在本书中内容最丰富、情感最纯真的“闺房记乐”一章,作者详细记叙了“媒人提亲、初次见面、新婚之夜、婚后生活、婆媳关系以及邻里交往”等等,甚至连一日三餐吃了什么,作者病后如何求医、吃什么药,书中都有记载。让我们知晓几百年前清代底层百姓的生活日常。

据记载,《浮生六记》诞生后,开始并没有引起任何人关注,沈复本人的晚年去向也无史料可查。直到很多年后,时在苏州正谊书院任职的一位文人名叫杨引传(生卒年不详),偶然在民间旧书摊发现一份《浮生六记》手抄稿,读之“不忍释手”,“遂缘书院之便”,于光绪三年(1877)收入《申报馆丛书》,以活字版排版成书。据说民国时期的大文豪俞平伯、林语堂都对该书推崇备至。俞平伯言:文辞之洁媚和趣味之隽永,大可供欣赏。林语堂说:芸(沈复妻子)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在这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之精华。

感谢沈复,他的记叙,让我们后人看到了古时下层民众如何过中秋节的习俗:“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看来,走月亮不仅是古人中秋节的时尚,而且其盛况有据可查。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我始终没有想明白,顾禄和沈复不是同时代人,但他们记述中秋节“习俗”时只说“妇女”出游,为什么没有男人?甚至连“男女皆出”也没有。这能不能说明,那个年代的妇女地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低下。扯远了。

看来,把中秋节叫做“月亮节”也是有传统依据的。至于为什么一年四季单单在秋季赏月,我想,这与秋高气爽的气候也不无关系,而且,辛苦劳作了一年,收获在望,舒闲愉悦的心情催生了走月亮的习俗。

今天,似乎已经没有人会在中秋夜出去“走月亮”了,即使出游,也大都讲吃讲喝,珍馐肴馔而已。若真能像沈复那样,在中秋之夜,和心爱之人择一静雅去处,或呆坐仰望月晕,或随月游走漫步,于山林,于曲径,于河浜,任风拂发梢,露湿衣袖,岂不快哉!

我常想,古人的生活为什么和今人不一样?是今人不屑效古,还是古人太过愚钝?

【作者简介】

胡忠谦,笔名胡图,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作家,高级编辑职称。有各类新闻作品150余万字,擅写通讯、人物,尤以杂文随笔见长。主要作品有:古体诗词选集《访雪寻闲》;儿童文学集《威虎山的孩子》;戏剧集《堵水口》;学术研究《红楼梦作者探源》等。近年来,在公众号等电子平台发表《风铃》《加勒比海盗》《中国古代青楼女研究》《民国名媛吴似丹》等近百篇。以及古体诗词《桃花溪桃花雨》《寻秋》等近200首。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的故事或旅途观感等美文,欢迎大家踊跃配图片投稿。更多专栏文章请点击此链接浏览:

旅游: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9

人物: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1

中国: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6

科技: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21

本地: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3

世界: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egory/world_news

(美国华文网 圣地亚哥华文网编发 USChinesePress.com SanDiegoChinese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