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者王界明行踪: 北美之旅·东岸篇(六): 上加拿大村,一座活化的乡村历史博物馆

离开金士顿,我们没有沿401公路北上直抵渥太华,而是顺着圣劳伦斯河一路东去。两个小时后我们便到达了上加拿大村(Upper canada village)。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增加蒙特利尔和金士顿之间的航运量,也为了规避航行的危险,加拿大政府在圣劳伦斯河上修筑了几个水闸以提高水位。

 

这个工程直接导致了沿岸8个村庄被水淹没。为了保存这些“丢失的村庄”,加拿大政府把其中的大部分公共建筑和居民房屋进行了整体大搬迁,进而形成了今天的“上加拿大村。”

 

走进“上加拿大村”,仿佛经历了一次回到从前的穿越。时空瞬间转换到十九世纪的农庄,充满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小村庄仿佛与世隔绝,村民们穿着19世纪的衣服悠然自得。

 

木匠、铁匠、鞋匠……,农耕时代的手工作坊一应俱全!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手艺人竟然都真的做得一手绝活儿,一针一线、一锤一敲、一穿一抽都走得有板有眼。

 

虽然不到60年的历史,村庄从各个角度为大家复原了19世纪中叶“开拓时代”的加拿大圣劳伦斯河畔日常生活情景。

 

木栏围起的牧场里,壮实的牛马在啃吃着青草;家庭小菜园里的大葱、胡萝卜、土豆、玉米长势旺盛;五禽六畜的鸣啼悠扬悦耳,平添几分田园的生气。这一切,仿佛把人们实实在在置身于百多年前的农庄。

 

在那些用树皮木板建造的小木屋里,游客们三五成群地围着打扮成19世纪中叶的妇女或男士的工作人员,听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百多年前的小村轶事或小屋主人的故事。

 

这里还有一些当时牧场主和商人的豪宅,围栏是铁艺的,外墙是砖头或石头砌成的,与周围的房屋相比,显得宽敞、高大。屋内的陈设自然也显得富丽堂皇,舒适。

这里还有教堂、诊所、学校、报社、码头、面包房、水车和蒸汽磨坊。医生在行医;老师在授课,教室的墙壁上贴着学生们的作业;印刷厂还能排版印刷出蒙特利尔地区著名的英文报纸《The Gazatte》。

 

为了让游客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上加拿大村还有一项其他村庄没有的服务,就是服装租赁服务。游客可以在”Costume Studio“花$40租一套19世纪的加拿大传统服装,化身成为这个村落的一名村民。

 

体验村民生活的方式很多,你坐着马车在小村的土道上转悠,也可登上小木舟绕村漫游。近处咩咩的羊群、远处哞哞的牛群;还有大树下荡秋千的孩子在大声欢笑、空气中飘来小提琴优美的旋律,上加拿大村呈现给游客的是一派宁静与祥和的氛围。

 

除了步行,你还可以选择乘坐这辆复古的小火车参观村庄。根据出发时间的不同,乘客可以选择15英里从上加拿大村到克雷斯勒海滩15英里长的路线;或从上加拿大村到克雷斯勒公园码头30英里的路线。

 

克利斯勒农场战役,是十九世纪初爆发的英美战争中一场意义重大的战役,它成功地阻止了美军对加拿大的入侵。在克利斯勒农场战役的游客中心,互动战场模型和战争战地图、以及壮观的全景壁画,把游客带到当年圣劳伦斯河岸血腥对抗的战争现场。

 

我们到达上加拿大村时,恰逢一年一度的“中世纪骑士节”揭开序幕。村落内到处都是中世纪的复古装饰,由工作人员装扮的中世纪时期的音乐家、街头艺人、工匠、猎鹰人、商人在街头到处游弋。最引人注目的当然还有身穿闪亮盔甲、骑在马上的格斗骑士。

 

朋友告诉我们,加拿大人喜欢以古老方式迎接游客,并以此展示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让游客身临其境去体会19世纪加拿大古朴的乡村风情,度过一段如世外桃源般的惬意时光。

作者简介:王界明,首席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上海新民晚报,特区开放时应聘于珠海特区报工作。出版的著名书籍有:【浪漫之城中国·珠海】、【邓小平与腾飞的珠海】, 和主笔编写的【南海春潮系列】,以及大量有关深圳、珠海和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报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王界明的报道经常会发掘一些无人知晓的事物,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本网将转载他如考古般的,简洁但寓意深刻的图片报道。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将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的故事或旅途观感等美文,欢迎大家踊跃配图片投稿。更多专栏文章请点击此链接浏览:

旅游: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9

人物: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1

中国: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6

科技: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21

本地:https://www.sandiegochinesepress.com/press/?ca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