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者王界明行踪: 白哈巴,风雨过后见彩虹(第三季云游新疆16)

为了躲避疯狂的小咬,我们起了个大早。匆匆用完早餐就离开布尔津,前往白哈巴。

 

白哈巴村位于中哈边境线上,阿尔泰山脉的河谷之地。距哈萨克斯坦东锡勒克仅1.5公里,有国防公路相通。由于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白哈巴村被称为西北第一村和西北第一哨。

 

导航告诉我们:布尔津到白哈巴相距140公里,需要3个多小时到达。而实际上我们花了差不多4个小时。也许是昨天吃了罚单了原因,我们一路望着限速30公里的警示标志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一路的风景还是不错的。我们晃晃悠悠往前走,走着走着雨点开始打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渐渐地越来越多。山里的气候真是瞬息变化,从阳光灿烂到瓢泼大雨也就不到半个时辰。我们就这样在雨中一直到达白哈巴村口。

 

据说今天村里有特殊人物光临,我们的车被拦在了村口。时间也已经是下午两点,我们也无法按原计划换乘区间车去喀纳斯。就这样,我们只好在预订的酒店入住等候雨停。可这雨势丝毫没停的迹象。我们只能和酒店的工作人员磕着瓜子聊着天。一位姑娘告诉我们:这一个来月白哈巴的天气都不错,昨天还晴空万里呢。这雨难道算我们带来的?

酒店的工作人员都是军垦后代,家在200多公里外的北屯市。他们每年五月来白哈巴收拾酒店后开张营业,直到十一黄金周过后便封店撤离回北屯。聊天中我们才知道北屯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的师部,始建于1958年,由原兵团张仲瀚政委亲自选点布局并命名,寓意为兵团屯垦最北之地。

 

度娘说,白哈巴村子里的图瓦人不过千来人,他们大多性格豪迈,能歌善舞,有说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士兵后代,也有说他们是400多年前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虽不知因何缘由世代隐居于此,却一直过着安详宁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酒店工作人员则告诉我们:原来白哈巴确实是图瓦人的村落。后来因为深居山谷对外交通不便,而且一年中大半年被冰雪困于山中,生活极其艰难,所以居住的人越来越少。为此,四五十年前政府部门从其他地方迁入了哈萨克族人和蒙古族人来白哈巴定居。现在白哈巴分为两个自然村,一个以图瓦人和蒙古族人为主,另一个以哈萨克族人为主。

 

雨终于停了。虽然已是傍晚6点后,整个白哈巴村的天色犹如白昼。我们迫不及待地离开酒店赶往山下的白哈巴村。为了更好地感受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我们这次平凡之旅特地没有带单反,就连原本准备好的大疆无人机也闲置在一边。就希望能顺其自然地边走边看,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身心去感受,最后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应该都是最精彩的画面。

 

从村头的高坡望去,白哈巴村坐落在一条狭长的沟谷之中,四周被潺潺溪流形成一根清澈明亮环带,整个村落依山傍水而立。村里的建筑是清一色的尖顶木楞屋,墙体和顶棚用整根原木垒砌、拼接而成,顶部再用木板支撑成”人”字形的尖顶。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们,这样的建筑架构可防雨防雪,以保证住房的安全。同时顶棚和屋顶之间形成两头通风的尖阁,是储藏饲料和风干肉品的好地方。看来从民居看民族智慧这话还真是言之有理。

 

在村里漫步,你不时能看见淙淙溪流带着来自阿尔泰山上终年积雪融化后的冰冷气息,穿过村边茂密的白桦林奔向远方。潺潺的溪流声,清脆的鸟鸣声,以及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汇融成一首优美动听的大自然交响音诗。

 

虽说白哈巴的秋天是大家公认的最美季节。我们也见过金秋时节染成金黄的白桦林与依旧苍绿的云杉交辉相映,构成一幅唯美至极的秋之韵。但我们在盛夏来到这里,看到的是白哈巴生命最旺盛的季节,一切都充满着生机。

 

当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登上山坡高地时,突然眼前出现了彩虹!而且是双彩虹!!这是我们云游新疆旅途中第二次见到雨后彩虹。

 

作者简介:王界明,首席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上海新民晚报,特区开放时应聘于珠海特区报工作迄今。出版的著名书籍有:【浪漫之城中国·珠海】、【邓小平与腾飞的珠海】, 和主笔编写的【南海春潮系列】,以及大量有关深圳、珠海和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报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王界明的报道经常会发掘一些无人知晓的事物,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本网将转载他如考古般的,简洁但具有涵义的图片报道。

编者按: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读者分享心路旅程。【美国华文网】和【圣地亚哥华文网】即日起将陆续刊登华人思乡爱乡、呕心奋斗或旅途观感等故事。欢迎大家踊跃投稿配图片。